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 T.W.E.F.


華德福教育一百年: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全球最大型獨立教育運動,以及亞洲地區華德福教育運動二十五年的各個發展階段。

讓我們一同回顧歷史與前瞻。

娜娜.格貝爾(Nana Göebel),德國華德福之友協會負責人
現場記錄陳錦香,台中市善美真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


一樣的劇碼,同樣的人性交戰

昨晚我們欣賞了《浮士德 ;註1》的戲劇演出。《浮士德》是華德福高中(十二年級)的重點課程。這個故事談的是人的潛能,呈現人類的進化或墮落。《浮士德》中有關人的所有知識,有學術的知識,也有浮士德經驗到的人的限制;他經歷了絕望,因此他嘗試求助於魔法。魔法使他更進一步經驗到地靈的力量,獲得了抽象的知識,以及關於生命形成力量的知識,但他無法再繼續向前一步,因此跟魔鬼訂下契約。

故事一開始,魔鬼與三大天使一起出場,上帝同意魔鬼去誘惑浮士德。浮士德與魔鬼訂約,因此開啟了第三層世界。第三層世界──所有隱藏在人類心魂裡的層面。復活節的鐘聲,將他從差點要自殺的絕望狀態中喚醒。當他用血簽下契約,魔鬼幫助他回復青春後,他看見一個女孩,那女孩的純潔是他從未感受過的,並在他內在引發強烈的渴望。

他為了送女孩珠寶而去偷竊,他打開了一扇關閉的門。為了接近女孩,他犯下謀殺,他害死女孩的母親跟兄長,將女孩推向絕望邊緣,女孩進而發現自己的罪。浮士德為何想救女孩?他不願意接受女巫的詛咒與譴責,他走進森林,再次感受屬地之靈。浮士德在樹林中遇見地靈,並獲得了悟,然後在閃電暴雨中進入洞穴中,認清了自己,也找到拯救女孩的理由。最後,一個聲音出現在空中,天使出現拯救了女孩。第一段故事結束,這一段是關於「空間」。

第二段故事開啟了巨大的「時間」,包括過去。浮士德回到希臘時代又犯下謀殺,魔鬼仍然無法抓住他的靈魂,女孩的純潔幫助他有力量對抗邪惡。這是屬於人類的戲劇,屬於發展中的人類所有。意味著,如果我們沒犯錯,沒有經驗罪惡感,就無法真正成為人。高中教學必須要有「意義」,以深入轉變生命,這就是華德福高中讀《浮士德》的原因。施泰納以歌德的《浮士德》建構這個意義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在研討會第一個夜晚呈現《浮士德》。

1 浮士德(Faust)為約翰·沃夫岡·馮·歌德(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)的作品名稱及人名。故事裡的浮士德是位學識淵博、精通魔術的人。為追求知識與權力,向魔鬼作出交易,出賣了自己的靈魂。(資枓來源:維基百科)

| 華華會藝術之夜:浮士德,由海聲華德福高中部學生演出

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成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

當年第一所學校創立時,不確定是否會成功,一切事物開始時都是不確定的。每次開始一件事,都是為了克服自己眼前的限制,並努力嘗試往前一步。若無法克服自己的限制,就無法接近生命,更無法改變生命。第一所學校之所以成立,就是為了成為改變世界的推動力量。每一個改變就像《浮士德》所表達的,我們需要看見需求,才能邁向改變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,華德福(Waldorf)香菸工廠的老闆依米爾. 默特(Emil Molt)夫婦,看見了時代的需求。他們已經是人智學者,為了工廠孩童的需要,他請求施泰納幫助,他買下一間餐廳,位在山丘上可望向山谷。一九一九年五月,這間餐廳重新改建,成為學校。他請了許多人幫助,包括施泰納,為了學校的成立,則需要在社會上先建構一些事物,例如申請執照等等準備工作,這是不容易的事情,同時也需要一些運氣。他們很幸運,負責的主管剛剛上任十一個月,幫助他們取得了執照。施泰納也請他幫忙組織學校。學校需要健全的組織,單單只有課程是無法成為學校的。

第一所華德福學校開始有二百五十位學生,依米爾提供經濟上的支持,確保學校運行順暢。當時沒有人知道接下來學校應該如何用共治的方式運行,這是一個全新的學習過程。問題不在於是否知道怎麼做,而是能否從做中學、獲得經驗、持續前進。這就是他們嘗試在做的事情。

| 第一所華德福學校,德國.斯圖加特


根源德國,跨越國界的華德福教育

當時學生都來自大戰時期。戰爭時期對學生而言十分艱困,他們經歷了許多創傷,而戰時也沒有學校可讀。開學前,施泰納聚集師生,宣布了帶班老師是誰。第一位老師寫下第一套課程,她很能體會當時孩童的狀態,知道孩子多半沒早餐可吃,便在教室中放了一個櫥櫃,在休息時間邀請沒吃早餐的孩子,一起享用美好的餐點。餵飽孩子是學校的重要工作之一。這位女士會到各地分享,很勇敢地在各種大會議中演講,在課堂管理中反而不太知道如何使力。施泰納給了她建議。他建議這位女士,說話聲音需要放低一點。這位女士深信,華德福教育是朝向未來的、深入的教育。這股推動力量也來自於施泰納在英國的教育演講。施泰納在德語區的演講跟英語區很不一樣。這股力量在英語區發揮更大影響力。

華德福的推動不會僅限於德國區域,也不是只為了那些能負擔學費的家庭或孩子。施泰納先生和華德福學校團隊都希望可以照顧到所有階級的孩子。一方面看來是非常慷慨的,另一方面同時又很重視獨特性。施泰納先生曾說:「基於出自對人類的理解,而發起這股力量,對社會上的所有人以及各個階級。華德福教育不是依賴於課程計畫,而是依賴於每天直接的實際操練,以及對孩子的理解及真實的存在。」

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完整教育

亞歷山大斯特拉克洛許,他對華德福教育貢獻很大,他發展出高年段的職業教育,到後來發展出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完整教育。為了能完整地照顧每一個發展階段,甚至到了高中,都未偏重於學術性課程。高中是為了不同天分孩子而開啟的不同的教學。華德福學校中職業教育至今仍未多見。亞歷山大在教師團中,有一部分人是較為學術取向的。之後納粹進入政府,開始對學校教師有新的規範,猶太教師必須離開,亞歷山大因此必須離開。施泰納直到一九二四年前一直在教師團,一九二五年過世。

之後華德福教育運動迅速擴展,一九二六年,華德福學校在德國有五所,一所在荷蘭,一所在挪威,匈牙利有一所,兩所在瑞士,兩所在英國,這些學校的存在是回應人們的需求。南歐是天主教區域。經濟學研究指出,共產主義特別容易出現在特定區域。而就像經濟一樣,基督教區、清教區與佛教區比較容易接受華德福教育,天主教區域比較不容易。

教師團隊治校,必須創造一體的精神

當時多數華德福學校都是屬於中產階級以下,除了德國埃森(Essen)華德福學校。華德福學校開始有很強的影響力,施泰納很樂意接受創校的諮詢。但是例如在埃森創校的女士,就未曾諮詢施泰納。這所學校初期缺乏老師,可見創校之艱辛四處皆然。十年後這所學校因為教師團隊意見衝突而關閉。許多華德福學校的問題,也源於教師衝突,到處皆然,這個問題很可能扼殺一個學校的發展。所謂的學校自治,並不代表沒有管理,自治很容易引致分裂。如果學校想採用教師團隊治校,必須創造「一體的精神」(spirit of unity)。如果只是透過感性氛圍是無法做到的。這種一體精神,唯有讓自己與學校共同的工作精神合一才有可能,這些工作跟備課教學一樣重要。人可能一開始一股熱忱加入工作,熱忱是一個美好的字眼,ethusiam 源自希臘文,「在神中,我是」,之後若沒有與靈性連結,很快熱忱就沒有了。

一九三八年,納粹統治區內所有的華德福學校被迫關閉。德國境內沒有學校,荷蘭也是,挪威的學校轉入地下化,捷克波蘭的學校都關閉了,只有英國、美國和瑞士的學校繼續運作。

華德福學校的創建潮流

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華德福學校已經觸及世界各國。一九二八年美國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成立,二戰期間美國成立其他學校,一九三四年印尼成立一個小小的學校,雖然是講荷蘭語,但勉強也算是亞洲第一所學校。第一所南半球的華德福學校,一九三九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立。

一九四五年,英國七所,瑞士三所,阿根廷一所,挪威一所。荷蘭有二所,其中一所設在納粹軍部樓上,因為學校名字認不出是華德福學校,兩所學校奇特的存在著。美國有五所。一九四五年戰後,許多教師從漢諾瓦、斯圖加特、漢堡,聚集起來,決心重建華德福學校。

一九二年可說是華德福學校最初的一波創建潮流。一九四五年開始第二波,一九六年起,一股新的創校運動又開始,借勢於英語系國家發起新教育運動,澳洲第一所學校成立,南非第一所白人華德福幼兒園於一九六一年成立,當時還施行種族隔離政策。

勇氣的呼喚──是否準備好迎接二○五九年的到來?

當時有許多有遠見之士,例如德國的恩斯特.韋瑟特(Ernst Weissert),在德國建立施泰納學校聯盟,也建立世界性的華德福會議。第二位遠見人士,來自立陶宛的猶太人弗朗西斯.埃德蒙(Francis Edmund),則建立了英國施泰納學校聯盟,他在全球到處演講,在美國、加拿大激勵了許多人創立學校。他也去了澳洲、紐西蘭、南非,對推動全球華德福運動厥功甚偉,他創設愛默生(Emmerson)學院,是英語系國家的華德福教育重鎮。第三位重要人士,約爾根.史密斯(Joergen Smit),是聯合全球華德福運動之重要角色,他後來成為歌德館教育部長,並啟動一九八三年初次全球華德福教師會議,演講中他總能使人當下感覺到華德福教育精神。

當然也有些學校創建之後,沒有後續結果。我們從來無法確定,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,但總得一試。以下是施泰納曾經說的一段話:

「我們來看生活,精神生活在自然生活中有其自己的形象,讓我問你,海裡的魚是否會避免產下那麼多可能會死去的卵,每年有多少魚卵最後會成為海魚,有多少的魚卵將會消亡,這些確實發生在生活中,也在精神生活中。」

在漫長的歲月裡,你可以一次又一次不斷地對廣大的群眾說,而如果有少數人被啟發,你就應該會感到很幸福,因為那就是生命的特徵,但是如果你想要成就某些事情,除非你自己能夠按照大自然的方式來做,那就是精神形象。

在一年裡,大自然有非常多的卵會孵化或消亡,如果可以阻止大自然裡卵的孵化或消亡,那將是怎樣呢?在自然的過程裡仍舊進行著演化,衪絕不允許我們的算計,也不管是否可以被其他人接受,但重要的是我們看到物質世界本身的推動力,而我們無法不將這個推動力帶入這個世界。

這就是對勇氣的呼喚,無論魚卵是否成長、死亡或是成為一隻魚。

之後,華德福學校持續緩慢成長,直至一九八九年,新一波潮流開始,嶄新世界開啟,許多學校開始創建,新的機會出現,重點是我們是否察覺。也許此運動有其生命週期,兩波重要潮流之間,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八九年,相隔七十年;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接二五九年的到來?

華德福教育從來不是為了中產階級,而是為了所有的孩童,尤其是為了弱勢孩童的教育而推動。我們看到在肯亞的奈洛比、墨西哥都有華德福學校,世上每位孩子都需要學習;在緬甸北部,一部分在佛教區域,與一部分非宗教地區,有二十五所幼兒園想要實踐華德福教育,由比丘與比丘尼負責興辦華德福教育。亞洲區是唯一沒有在一九六年代成立學校的,東京學校成立於一九八七年,在亞洲的華德福學校從東邊和西邊發展,日本到以色列,漸漸向中間地區發展。

華德福教育發展出因應未來「數位化」的方案

○○五年在台灣,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在慈心,是最近的一股發展,有趣的是西方的創始者多半是男性,亞洲的創始者都是女性。一九九八年,為何政府願意提供給慈心華德福學校如此大的空間呢?慈心就是存活下來的一顆大魚卵。

我們為何要回顧華德福運動百年?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前瞻未來一百年華德福教育運動可以走下去。為此我們必須尋根,繼續往下扎根。我想懇切提醒大家,必須要往自身文化扎根,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往未來開展。我們藉此磨礪意識,獲得觀察的能力,有勇氣抓取機會。

未來孩子將面臨重大挑戰,因此健康的教育對未來極其必要,我們要培育健康的孩子,發展出因應未來數位化的方案。德國已經有方案應對數位化潮流,但這不夠,全球都需要。WHO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提出對孩童接觸3C 之警告,這是幫助我們跟父母溝通的有力工具。

高度城市化是另一個趨勢,到了二五九年,幾乎所有人類都會往大都市集中。城市中的生命力發展與大自然之中截然不同,心智與身體會面臨雙重挑戰,特別是幼兒園,華德福幼兒園必須為孩童生命提供綠洲,早期兒童健康決定將來是否可成為健康的人。


對於未來而言,如何幫助人類在內在找到平衡,是我們的任務,我們的挑戰是如何活出浮士德的命運?我們如何處理內在的邪惡?我們是否能創造出平衡?


原文刊載於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專刊 Vol.03(Feb.2020)